苧
苧
简体: 苎
分类: 生僻字
拼音: zhù níng
部首: 艹 部外笔画: 五画 总笔画: 八画
繁部: 艸 部外笔画: 五画 总笔画: 十一画
笔顺: 一丨丨丶丶フ一丨
仓颉: TJMN 四角号码: 44201 Unicode编号:U+82E7 五笔86/98: APSJ
基本字义解释
● 苧(薴)zhù ㄓㄨˋ
◎ 同“苎”。
● 苧(薴)níng ㄋㄧㄥˊ
◎ 有机化合物,有香味的液体,存在于柑橘类果皮中,供制香料。
英文翻译
china grass, ramie
详细字义解释
◎ 苧 薴 níng
〈名词〉
一种有机化合物,分子式C10H16,是一种有香味的液体。存在于柑橘类的果皮中,供制香料
康熙字典
【申集上】【艸字部】苧 ·康熙筆画:11 ·部外筆画:5
【唐韻】直呂切【集韻】丈呂切,𠀤音佇。草名。可爲繩。【張衡·南都賦】其草則藨苧薠莞。【王褒·僮約】多取蒲苧,益作繩索。【本草】取苧根和米粉爲餠禦饑,味甘美。 又苧蘿,山名。【吳越春秋】苧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、鄭旦。 又【集韻】陳如切,音除。義同。又通作紵。【詩·陳風】東門之池,可以漚紵。【註】苧同。亦作芧。
考證:〔【張衡·南都賦】其草則藨苧蘋莞。〕 謹照原文蘋莞改薠莞。